来源:沈阳华秦科技 2018-09-30 访问量:3654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让国际社会成为命运共同体,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1]这其中,外文网站无疑是最有力的平台和渠道之一。
1.外文网站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想使中国和中华文化被世界更多地了解,就必须建设好外文网站。
2.外文网站是增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要把中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他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3.外文网站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有效纽带。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强调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而“多语言、跨文化的教育资源与学习平台应用情况及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辐射情况”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主要维度之一。教育部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要“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到2015年,我国教育体系更加开放,国际合作、区域合作、校际合作呈现新的格局,教育的国际、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初步建成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和有影响的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外文网站无疑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有效纽带。
与中文网站不同,外文网站在中国建设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对外交流)、企业(电子商务)和高校三大类。其中高校这一主体无论从能力(包括技术和内容)还是水平来说都是我国外文网站建设的主力军。
1.建设高校外文门户网站是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之一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适切性、质量、国际化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予了以下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强调各国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使之能被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它同时强调空间上的开放性,要求各国都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既能在国外办学又能容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它强调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性,要求各国能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它还强调各国的高等教育要不断改革,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主动调整并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互联网时代对中国高校而言,营造跨国界、跨文化观点和氛围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最便捷路径就是加强高校校园外文门户网站建设。无论对大学形象的国际传播和塑造,还是对师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外文门户网站的建设都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2]
2.高校外文门户网站是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高校承担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光荣使命。近年来,孔子学院飞速发展,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同时,中华经典翻译等文化“走出去”工程也在有序推进。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更应该起到率先示范的作用。除了加强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外,通过外文门户网站建设,更能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效果。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加强国际传播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着力加强外文网站建设。与此相对照的是,很多境外知名媒体为扩大影响力,也加强了中文网站的建设,如FT中文网。
3.高校外文门户网站是提升高校国际声誉的有效平台
高校外文门户网站是衡量高校是否跟上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准之一。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新媒体的发展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这是从未有过的高度,这里的新媒体指的就是以互联网表现的媒体形态。互联网自进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从技术到价值、从工具到文化(媒体)、从主体到客体的转变。[3]现在,我们提到互联网时,首先想到的更多的是互联网的媒体属性和文化属性,而非技术属性和工具属性。互联网日益成为高校办学的“压舱石”和“推进器”,高校外文门户网站对学校在国际上的声誉有着直接的影响。
虽然很多高校都将国际化列入办学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但从总体上看,高校外文门户网站的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需求,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的需求,不能适应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
1.高校外文门户网站的内容建设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需求
大多数高校的外文门户网站在栏目设置、新闻更新、网站内容、外文翻译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4]高校外文门户网站建设的内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内容提供未从受众角度出发,而是或者机械地翻译中文网站内容,或者从学校工作角度出发,或者依据现有资料,内容的有效性远远不足。高校外文门户网站上校园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内容很薄弱。曾有教师撰文专门指出外文网站建设的滞后,并举出两个具体的实例:一是美国普渡大学的导师写来邮件,指出笔者所在大学的外文版主页信息查询十分不便;二是校园偶遇两名初学中文的土耳其留学生,由于校园地图没有外文版,找不到北。[5]
二是维护更新不及时。这表现为相关统计数据陈旧,新闻更新缓慢,教学、学术信息有限。如在大部分“985”高校的外文门户网站中,学术研究栏目罗列了本校研究机构的名称,点击名称可以看到介绍性文字,只有很少的情况可以直接链接到相应研究机构的外文网站。有研究者指出:“北京大学外文门户网站被国外教育或科研机构的引用率甚至为0,可见我国高校外文门户网站在国际教育科研领域站点的影响力还很小。”“北大外文门户网站在国际教育科研领域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个人履历’类,这类链接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而影响力最大的‘联合科研’类链接仅占5%,这表明北大外文门户网站在国际教育科研领域的影响力还很低,由此也可推断我国高校外文门户网站在国际教育科研领域的影响力也不容乐观。”[6]
三是外文语言文字质量不高。在高校外文门户网站中,中文式的翻译痕迹明显,语言表述生硬,语言错误频现。具体来说,包括专用术语名称、外文使用习惯、标点排版方式等都不够专业,直接影响了传播效果。[7]
2.高校外文门户网站的技术应用滞后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有人将互联网媒体在中国20年的发展历程分成三个阶段,即门户时代、搜索时代、社交化媒体时代。这三个阶段是升级而非依次替代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搜索时代门户网站仍然具有生命力,在社交化媒体时代,门户网站与搜索网站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现在国内高校外文门户网站的建设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提供信息服务这一Web1.0技术时代,甚至无法提供搜索服务。对最新的Web2.0技术,如交互、社交、视频等功能鲜有应用。[8]
3.高校外文门户网站的文化传播滞后于文化繁荣发展的需求
国外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非常注重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功能,学术研究成果第一时间通过门户网站进行深入报道,在网站的页面设计、内容建设上都很注重文化传播功能。相比之下,国内高校的外文门户网站大多还是简单的校园外事活动、学术活动等的报道。
媒体宣传是学校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的互联网新媒体无疑是最高效、最快捷、影响最大的。2013年12月,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全国高校外文网站联盟成立,近几年举办了多次“全国高校外文网站建设与发展高级研修班”等,目的即是提高高校外文网站建设的水平,提升外文网站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加强高校利用外文网站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
高校外文门户网站不仅是展示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成果的平台和窗口,其建设水平和建设理念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呈现方式和表现载体,如学校是不是真的以学生为本、校园文化是否繁荣、学生服务是否精细,都能在访问网站时得到体验。高校外文门户网站主页应利用其“首访”的优势突出其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和因势利导的引领功能,不断强化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而广泛传播学校的声誉和品牌。
对中国高校而言,推进国际化办学,首先要建好外文网站。“不是世界不关注你,而是你是否提供了让世界认识你的眼睛。无论政府还是企业,欲快速国际化,请从网站的国际化着手。这是捷径。可千万别大而化之地说‘我们有外文网站啊’,要知道,网站好不好用,所提供的信息是不是人们需要的,才是关键。”[9]事实上,从政府到高校,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外文网站的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加强。高校加强外文门户网站建设,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1.细分受众,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高校外文门户网站建设必须明确其访问或服务对象,即受众,如来华留学生、来华访问学者、国外高校学术研究者、国外媒体等。在明确受众的基础上进而“分众”,根据不同的受众,提供不同的版式浏览和内容呈现。比如,对留学生,重在提供招生、课程、专业、学校周边生活信息、校园活动等内容;对访问学者,则重在呈现外国专家招聘信息、来华访问申请信息、学术研究成果、学科优势项目等。
高校外文门户网站建设必须从以网站建设者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在高校外文门户网站建设中,要尽可能应用最新的网络技术,在页面设计上精益求精,多参照海外高校门户网站的设计。[10]传统网站是以网站设计者为中心,用户只能看到设计者让他们看到的内容;Web2.0网站则是以用户为中心,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内容是由用户贡献的。传统网站的用户之间往往是孤立的, Web2.0网站则加入了社交元素,让用户之间能够建立联系,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高校外文门户网站在理念上,要改变原来大图多以景观为主的做法,借鉴国外高校更多地呈现师生活动场景;在技术上,实现“响应式(跨屏)设计”,能适应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浏览;在内容上,要更具开放性,提供一键分享功能和RSS等手段供用户快速链接到高校外文网站的数据。
2.明确功能定位,做好栏目设置和页面架构
大体而言,高校外文门户网站的功能主要分两大类:一是服务,包括提供受众所需要的信息,提供各类下载服务等;二是传播,即主动推送有价值的资讯。以服务为例,高校外文门户网站应提供的信息包括:留学资讯,如各类招生信息、学校总体介绍等;学术交流信息,如国际学术会议资讯、学术研究资讯、分专业师资研究领域介绍等;外教招聘资讯;学校网络公开课,特别是中华文化相关课程等。
国外高校网站建设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如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高度关注。比如,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排名前列的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的网站设置了“About IU”“Admissions”“Academics”“R esearch”“Teaching and Learning”“Diversity”“Arts & Culture”“Sports and Recreation”等栏目;斯坦福大学的网站设置了“Top Stories”板块:“Conserving corals”公布学校专家的最新科学发现,“Insider threats”反映对于核电站安全性的担忧,“Walking boosts creativity”带有科普性质,服务大众;哈佛大学的网站设置了“Teaching and Learning Innovation”“Social Channels”“Public Services”等板块,反映学生活动、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内容,在体现学校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让外界感知丰富的校园文化。
3.做好内容建设,提高翻译质量
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要在“讲什么故事”“如何讲好故事”即网站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花心思、做文章,增强传播的有效性和对受众的深层次影响。中外语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即使是同一内容,在讲述的方式、图片的选择、排版的形式等方面也要有所区别。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外文门户网站的建设绝不是中文门户网站的简单翻译。无论是呈现的具体内容,还是内容呈现的方式,中外文网站都应有所明显区分,外文网站的表达须尽可能符合海外访问者的思维方式和浏览习惯。[11]
4.紧跟技术前沿,做好升级维护
高校外文门户网站建设要做到信息展示与搜索优化并重。传统网站信奉的是“内容为王”,Web2.0网站信奉的则是“数据为王”,从能提供什么信息和数据转变到访问者可能需要何种信息和数据。高校应不断优化外文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和搜索习惯等信息,提供智能化、针对性的搜索服务。实际上,在搜索过程中,访问者往往不仅仅找某条新闻、信息等,他们还想找他们知道或者想知道的人,甚至找有关他们自己的信息。因此,有人将外文网站称之为相对教学(第一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的“第四课堂”。事实上,高校外文门户网站将越来越成为“第一课堂”,“慕课”的兴起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在网站建设上,传统网站的开发周期往往比较漫长,一旦定型,就很少有变化,而Web2.0网站则几乎从不间断地一直在开发,不断地提供新功能,不断变化,以致有些网站将自己称作“永远的测试版”。因此,高校外文门户网站应紧跟互联网技术前沿,在维护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功能,吸引人们来关注,并能够让人们在网站上获取有用的信息。
总之,高校外文门户网站的建设要始终围绕“服务什么样的受众”“如何服务受众”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建设与维护,在做好服务中增强影响力。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高校外文网站建设既要加强主题策划,不断丰富和充实感知性的内容,又要尊重用户的主体性;既要注重呈现的多样性,根据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点,立足网络用户的阅读习惯,通过多种手段,丰富讲述故事的方式,提高高校外文网站的美观度、表现力和吸引力,又要增强队伍的专业性,组建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过硬语言能力、专业新闻素养的外文网站队伍。[12]
| ||